365体育官网_365体育备用【手机在线】

图片
“一定要帮乡亲们过上好日子!”——记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中国诚信之星王福国
2025-07-23???10时34分 浏览次数:

工作中的王福国(中)。 (资料片)

穷山沟里走出的少年,靠着诚信闯出富路,又带着过亿身家回到家乡,帮乡里乡亲拔穷根。这事,就发生在丰宁满族自治县胡麻营镇河东村。

王福国,如今担任河东村党支部书记、丰宁顺达集团董事长,恪守诚信、勤劳的家风,秉承友善、互助的家训,致富不忘乡亲,与乡亲们同创共建设施果蔬、景观苗木基地、露天蔬菜产业园。多年来,他捐资助教、捐赠医疗设备、修路筑桥、孝老敬老,累计捐出善款近3亿元,先后荣获全国诚信之星、中国好人、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等荣誉。

“穷不能赖,富不能坏,做人就得说到做到。”

1967年,王福国出生在河东村。父亲是个踏实肯干的庄稼汉,虽识字不多,但从小就教导王福国:“穷不能赖,富不能坏,做人就要说到做到。”

父亲的言传身教,让王福国终身受用。虽然几经磨难,但诚信、重诺的准则一直未变。

13岁那年,王福国因家境贫困而辍学,他下定决心要走出穷山沟,闯出一条致富路。

2002年,在历经人生坎坷后,他接下了一个年产两万吨铁精粉的小选厂。

“人无信不立,企无信不昌。”王福国把诚信作为立身之本、企业发展之基。在各级政府的支持和他的诚信经营下,企业不断壮大,于2006年3月组建成立了丰宁顺达矿业集团有限公司,并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实现了产值过亿、纳税过亿,跻身全市工业五十强企业之列。

2008年后,铁矿业市场进入低迷时期。王福国积极寻求战略转型。2009年开始,集团先后涉足金融业、地产业、农业、建筑工程业、铁路物流业、文化旅游等产业。企业规模和资产总额不断扩展,连续多年纳税过亿元,2010年成为“河北省百强民营企业”。

二十多年诚信经营,王福国的顺达集团已经发展成为一家集矿业、农业、房地产、金融、建筑工程、文化旅游、酒店服务等于一体的多元化企业集团,企业综合实力不断提升。

但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王福国却发现仍有许多乡亲们过着苦日子。

胡麻营镇后营子村和姜营子村是顺达集团矿业所在地,当时自然条件恶劣,土地贫瘠,群众生活困难。

2005年春节到两个村慰问困难职工的场景,至今仍让王福国记忆犹新。

房屋低矮,土炕四处冒烟,被褥破旧……连走几家,他的眉头拧成了一个疙瘩。“真没想到,百姓的日子还是那么穷。”

临走时,村里的百姓送出几里地,王福国当场决定:“我一定竭尽所能,帮乡亲们过上好日子!”

2006年开春,王福国首先拿出115万元,帮助两个村改滩造田500多亩,并全部进行水利配套。随后,他先后投资100多万元,为胡麻营乡4个行政村打深水机井10眼,使1200亩旱田变成水浇地,当地群众的人均经济收入也由2000元增加到5000多元。面对连年干旱造成的水位下降,他为几个饮用水严重匮乏的自然村打饮用水井366眼,解决了2000多口人及500多头大牲畜的饮水问题。

2010年和2012年,他又先后投资5000多万元,为后营村两个组的村民无偿建起占地2万多平方米的住宅楼,110户450多人住进了崭新的楼房,电费、取暖费等至今还由王福国负责缴纳。

“不帮乡亲们拔掉穷根,决不罢休!”

2011年,河东村“两委”改选。村民们都认准了王福国,盼着他回村。

那时村里矛盾重重,家里人劝他别掺和,省得费力不讨好。但王福国却说:“我是一名共产党员,带领父老乡亲共同致富,是我的责任。”

当年12月,王福国在党员群众的一致推选下,回到家乡河东村担任党支部书记。

“不帮乡亲们拔掉穷根,决不罢休!”在党员和群众代表大会上,王福国郑重承诺。

王福国在帮贫济困过程中深深体会到,要想让群众实现稳定脱贫致富,必须从发展产业做起。

一上任,他就带领村“两委”班子,从了解村情民意入手,访专家问发展计策,最终谋划了河东村“以工哺农,建立农业产业基地”的发展思路,确立了“农村公司化、农业产业化、农民市民化”的发展目标。

2011年5月,他从自己的公司拿出8000万元,成立了荣达农业公司。整合流转农民土地3000亩,发展1000亩设施果蔬、1000亩景观苗木、500亩露天蔬菜、500亩有机杂粮。同时,采取“公司+农户+合作社”的经营方式,在种子研发、秧苗培育、市场开拓等方面发挥引领作用。

荣达农业公司负责引种、育苗、技术指导以及产品回收销售等工作。

农民把耕地租给公司,每亩地年获租金收入1000元。公司把大棚承包给农户,剩余劳动力还可来公司打工,每人又得到2000多元的月工资收入。这样,群众有了稳定的收入。

几年来,全村60%的农户都成了园区的一员,户均流转土地5亩,年获租金收入5000元,加上在园区务工的工资收入,人均年增收3000多元。

在王福国的带领下,河东村人均年纯收入从2011年的2000多元提高到现在的1万多元,村集体经济积累也从无到有,达到1000多万元。如今,乡亲们都住上了新民居。村民们说,许多以前不敢想的事,在王福国的努力下都已经变成现实。

王福国在带着同村乡亲们致富的同时,也向周边的困难乡村伸出了援手。

李家窝铺村是当时胡麻营镇的一个贫困村。王福国了解到该村群众想发展设施农业但缺乏信心和经验后,派出农业公司技术人员深入该村帮助指导谋划。2016年,指导李家窝铺村建起50栋塑料冷棚,发展越夏硬果西红柿种植。荣达农业公司承担了提供所需种苗培育和义务技术指导工作。为解决西红柿销售问题,荣达农业公司还在该村建起了收货网点,彻底解决了村民“卖难”的后顾之忧。李家窝铺村西红柿冷棚种植户当年户均增收1.5万元。

2018年6月3日,丰宁召开“助力扶贫攻坚,千企帮千村”座谈会。会上,王福国第一个表态:“扶贫攻坚是全党、全社会的大事。作为民营企业,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响应党的号召,顺达集团愿意用实际行动为脱贫攻坚出资出力!”他当场请缨,郑重承诺全力帮扶杨木栅子乡歪脖沟、南关乡横河子、胡麻营镇胡麻营三个贫困村,不获全胜,决不收兵。

杨木栅子乡歪脖沟村地处偏僻,土地瘠薄,年均气温低。村内没有一条像样的道路,河道淤积,没有堤坝,一到雨季,河水泛滥,危害农田,基础条件十分薄弱。全村199户522口人,仍有109户296口人处于贫困状态,是全县27个深度贫困村之一。横河子村和胡麻营村虽然距离县城较近,交通条件较好,但苦于缺乏资金,村里基础设施条件差,严重制约了发展。

王福国决定先啃下歪脖沟村这块“硬骨头”。他派出由20人组成的施工队开赴帮扶村。仅用40天时间,河床清淤600米,清土方1.2万立方米,回填4500立方米;铺设宾格石龙网12980平方米、填石2584立方米,铺设土工布6380平方米;构筑石笼坝体4000多立方米;垫筑7米宽路基500延长米。破破烂烂的街道、乱石滚滚的河道不见了,崭新齐整的河坝矗立起来,宽敞平坦的公路直达村内。村民王建军激动地说:“我在这住了60多年,村里一直破破烂烂的,遍地是石头,到处是牛粪,这次王福国董事长派人为我们筑河坝、建路基,路也平了、环境也好了,我们真是打心眼里高兴!”

与此同时,帮助横河村进行污水管道改造,共开挖土方10554立方米,铺设排污管道1891米,工程投入150万元;帮助胡麻营村清理疏通主村河道、进行主干路整修、栽植风景树,实现了街巷的美化和绿化,共投资110万元。这些工程,从根本上解决了制约三个村脱贫发展的基础设施难题。

王福国的行动,带动了县内30多家民营企业纷纷投入扶贫攻坚中来。

2018年10月16日,王福国参加全国“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先进民营企业表彰大会。会上,他与受到表彰的企业代表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参与“万企帮万村”行动体会。10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回信,对民营企业踊跃投身脱贫攻坚予以肯定,并鼓励他们踏踏实实办好企业。

“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

村民生活富裕后,王福国发现,村里赌博的、不孝敬老人的、乱倒垃圾的、毁坏公物的现象时有发生。

“富了口袋绝不能穷了脑袋。”2015年春,经村民代表大会一致通过,在河东村建立了河北省首家“道德银行”,不仅存入发生在村里的好人好事,还要存入不良行为,本着“有奉献——有回报”的原则,制定了《河东村“道德银行”爱心积分奖励办法》。从集体收入中拿出4万元,建立了“爱心超市”,购进各类日常生活用品,村民可根据积分数量到“爱心超市”兑换奖品。

河东村“道德银行”运行多年来,在全体村民中形成了强烈的认同感。群众主动做好人好事,自觉抵制歪风邪气。邻里之间互帮互助蔚然成风;家庭里孝敬老人、夫妻和睦、勤劳致富成为风尚。2017年11月,河东村被评为“全国文明村”。目前,“道德银行+扶贫爱心超市”模式已经成为推进脱贫攻坚、建设乡风文明的重要载体在全县推广。

王福国还先后捐资50多万元,帮助当地的5个贫困村建立“道德银行+扶贫爱心超市”,为促进村民思想道德素质提升搭建平台。

在国家《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发布后,为加快承德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构建诚实守信的经济社会环境,王福国勇挑重担,担负起承德市信用协会第一届理事会会长职务,带动承德市信用协会和所属企业,配合承德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办公室开展承德市信用体系建设有关工作。在多年的工作中,该协会取得了不俗的工作业绩。王福国秉持诚信精神,积极发挥作用,用行动推动了承德市企业和个人信用体系建设。

“做公益我会一直在路上。”

从北京驱车沿111国道进入丰宁境内,在长达22.7公里的国道两侧各15米范围内,树木林立。这是由顺达集团投资4800万元建设的造林绿化项目。

2011年4月7日,在丰宁全民绿化活动启动仪式上,王福国向社会承诺:今后几年将每年拿出铁选厂利润的10%、房地产利润的80%用于农林牧业项目的开发、公共设施改造、矿区新农村建设、教育与医疗卫生条件改善以及扶贫济困等事业。

帮助1.6万群众解决了生活、出行、上学、就医等方面的困难;出资300多万元慰问全县五保户和敬老院的老人;先后出资30万元,资助16名考上大学的贫困学子完成学业……他以共产党员的胸怀和奉献精神,带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回馈社会,多年来,累计出资3亿多元用于公益事业。

“没有责任,企业就失去了根基;不讲爱心,企业就没有了灵魂。”王福国说,“做公益我会一直在路上。”

多年来,王福国帮助了很多困难群众,其中,郭凤芝的故事令人印象深刻。

时间回到1996年,郭凤芝因病使用药物过敏致4级听力障碍,又因为粮食系统改革下岗。心灵手巧的她研究做玉米秸秆画,还学着做剪纸。经过反复钻研,郭凤芝独立研究出来的玉米秸秆画越做越好,后来还申报了国家发明专利。2004年,她创立了玉米秸秆画制作厂,并受聘为县特教学校的聋哑孩子们教授玉米秸秆画和剪纸技艺,产品先后进入北京、天津、唐山等多地市场,效益可观,这些聋哑孩子的收入也不断增加。

天有不测风云。正当郭凤芝的事业做得风生水起的时候,她的儿子因化学实验意外重伤昏迷,厂房又由于是临建,即将被拆除。面对接连而至的困难,郭凤芝几乎被压垮了,决定放弃自己钟爱的事业。

2019年的一天,王福国听说了这个情况,把这件事默默记在了心上。第二天,他就自己开车来到了郭凤芝即将被拆除的秸秆画制作厂,聋哑孩子们娴熟的手艺、一幅幅精良的秸秆画和剪纸作品深深打动了他。

“他们都是聋哑人,一直跟着我干这个,没别的手艺,就靠这个养家糊口,现在他们也要失业了。”说着,郭凤芝流下了伤心的泪水。

“郭老师,你别着急,我很敬重你们这些有手艺又心地善良的人。你这么好的手艺可不能放弃,这些孩子也不能失业!你放心,我给你们提供房子!”王福国安慰说。

郭凤芝听了也没放在心上,心想:“人家是老板,跟咱们一不沾亲二不带故,能给我提供房子,说说就拉倒了吧。”

让她没有想到的是,第二天上午,王福国就派顺达集团副总经理王海波来到郭凤芝的厂子。一见面就要带她看房子。

郭凤芝大喜过望,跟着他来到刚刚建好的位于县城东的山水豪庭小区。“你看看这个400多平方米的楼房咋样?”“太好了,我太满意了!”

随后,王福国又叮嘱王海波负责,按照郭凤芝需要的方案,花了10多万元,把三层楼房装修一遍。

2019年中秋节前,郭凤芝带着她的员工高高兴兴地搬进了崭新宽敞的楼房。

有人问起王福国:“这房子你无偿给别人使用,不觉得可惜吗?”王福国淡淡地说:“那可惜啥?咱是名党员,能帮助残疾人做点事,心里高兴还来不及呢!”

本网记者 王畅

分享到微信X

用微信“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即可将网页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